說起屏風,你知道什么是屏風嗎?屏風,中國傳統建筑物內部擋風用的一種家具,所謂“屏其風也”。辦公家具屏風的使用在西周早期就已開始,稱之為“邸”,是天子專用的器具。 屏風是我國古代用來遮蔽、隔斷、防風并起到美化空間用途的手工藝精品。屏風在我國的歷史悠久,那么大家對屏風有沒有一定了解呢?接下來冠美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下。 一、屏風的分類 按形制劃分,屏風有插屏(亦稱座屏)、折屏(又稱曲屏)、掛屏、炕屏、桌屏(亦稱硯屏)。 插屏多是單扇的,有底座,不能折卷;圍屏則由多扇組成,最少兩扇,多的能達十幾扇,能夠隨意折疊。 按題材劃分,屏風有歷史典故、文學名著、宗教神話、民間傳說、山水人物、龍鳳花鳥,也有將書畫裝裱于屏面之上或在屏面上直接書法繪畫的。 此外還有高雅別致的博古屏風,以古香古色的器皿及精美配飾件為題材,多配以插花,別有一番書卷氣,寓意"論古不外才識學,博物能通天地人"。 按材質和工藝劃分,屏風有漆藝屏風、木雕屏風、石材屏風、絹素屏風、云母屏風、玻璃屏風、琉璃屏...
2018年12月16日12時,在四川宜賓市興文縣發生了5.7級的地震,震源深度12千米。 地震是由地球內部的變動引起的地殼急劇變化和地面的震動,屬于自然災害。 我們無法阻止自然災害的發生,但可以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,防災減災。而在各種災害下,我們應學會自救逃生的知識。 在各種災害中,火災是最經常、最普遍地威脅公眾安全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災害之一。 古代更夫常道:“天干物燥,小心火燭”,正值冬天,天寒物燥,用火用電普遍增多,火災隱患也隨之增多,防火工作應做好。 其實我國很早就對防火滅火有了專門的應對之策,更夫就如“消防隊”,夜間巡查,督促居民按時熄燈,消除火災隱患,一旦有火災發生,便運水滅火,搶救百姓。 為了應對火災,古人也制作很多滅火器具,除了基本的大水缸外,還有水袋、水囊等。 明代還出現了一種叫做“唧筒”的滅火裝置,它既可以汲水又可以噴水,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先進的滅火設備了。 清朝晚期,滅火器材進一步升級,消防水龍開始投入滅火,而如今,發展到現在的可攜式滅火...